加入收藏 手机端访问 服务热线:028-64932088

移动端WAP版

微信公众号
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表现和治疗
当前位置:成都民用航空医学中心 / 健康宣教   发布时间:2015-07-27  浏览:1442

【高血压病Ⅰ期】

初期全身小动脉多正常或有轻度功能性收缩,无器质性损害,眼底多正常。当血压持续性升高或一时性的急剧升高时,出现反应性的局部管腔狭窄,反光增强变窄,称为动脉痉挛。此时为暂时性的,当血压正常后即可恢复正常。

【高血压病Ⅱ期】

已有器官损害,但功能可以代偿。眼底可出现高血压视网膜动脉硬化(hypertensive arteriolosclerosis)表现:

(1)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加宽,血柱颜色变浅。由于动脉硬化收缩视网膜动静脉管径之比由正常的2:3,可减少为1:2,甚至更细。由于管壁屈光指数增加,透明度降低,使得动脉反光增强加宽,呈黄红色,形成铜丝状外观(copper wire)。当发展到管壁不透明时,不能看到血柱,仅见一白线,则呈银丝状外观(silver wire)。

(2)动静脉交叉部位可出现特有的交叉压迫征。正常情况下,此处的动静脉共为一外膜,当动脉硬化及血管周围胶质增生时,产生对静脉的压力并使其管腔缩小,其表现为静脉隐匿、削尖、肿胀、移位或偏向,以及静脉拱桥等。静脉隐匿是交叉部位的静脉受硬化动脉管壁压迫下陷,遮挡动脉两侧的静脉血柱,似被隔断样。动脉硬化时,交叉部位的静脉壁也增厚且不透明,因而显示血柱变窄呈削尖样。交叉部位静脉受压使其血流回流受阻,静脉远端扩张,加上硬化动脉的牵引关系使局部静脉偏向或移位。当静脉隐匿并有受压出现回流障碍时称为Gunn征。若静脉隐匿合并有偏向或移位时称salus征。桥拱现象则是交叉部位的静脉位于动脉表面时,静脉骑跨形成驼峰状隆起,这是硬化的动脉增粗撑顶的体现。

【高血压病Ⅲ期】

合并有器官损害,且功能已失代偿,眼底即形成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(hypeaensive retinopathy)。慢性高血压病晚期或急进性高血压舒张压超过130mmHg以上时,由于视网膜内屏障破坏失代偿,视网膜出现大面积的灰白色水肿,并有散在的或多发性片状出血灶,深层有黄白色斑点状硬性渗出,浅层有团状或棉絮状软性渗出斑。严重时则出现视乳头水肿,这是视乳头局部血循环障碍或颅内压增高(高血压脑病)的表现,对诊断恶性高血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。急进性高血压多有引起不同程度的脉络膜渗漏。当色素上皮功能受影响时,可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发生。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发现视网膜血管闭塞区、毛细血管扩张及微血管瘤等,视乳头区及视网膜有荧光渗漏、积存及着染等改变。 

   

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:即由血压升高引起的眼底视网膜的病理性改变。

临床表现:慢性高血压病晚期或急进性高血压舒张压超过130mmHg以上时,由于视网膜内屏障破坏失代偿,视网膜出现大面积的灰白色水肿,并有散在的或多发性片状出血灶,深层有黄白色斑点状硬性渗出,浅层有团状或棉絮状软性渗出斑。严重时则出现视乳头水肿,这是视乳头局部血循环障碍或颅内压增高(高血压脑病)的表现,对诊断恶性高血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。急进性高血压多有引起不同程度的脉络膜渗漏。当色素上皮功能受影响时,可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发生。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发现视网膜血管闭塞区、毛细血管扩张及微血管瘤等,视乳头区及视网膜有荧光渗漏、积存及着染等改变。

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分期:Ⅰ级为视网膜动脉功能性狭窄有轻度硬化表现。Ⅱ级为视网膜动脉有肯定的局部狭窄,有动静脉交叉征病理性改变。Ⅲ级为视网膜动脉明显硬化狭窄收缩,并有出血,渗出等高血压视网膜病变。Ⅳ级为视网膜病变加重,合并有视乳头水肿。此分类法与临床高血压分期比较吻合,眼底检查可协助高血压的诊断,并对预后提出较为客观的意见。

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治疗:1.病因治疗 查明高血压原因,为原发或继发,继发者为肾性或内分泌性,进行病因治疗,血压下降后症状可缓解。2.注意饮食,限制食盐摄入,限制脂肪摄取。3.对症治疗 有视网膜出血者可注射安妥碘以促进渗出和出血的吸收,口服镇静剂,维生素C、E 和芦丁等。

 

版权所有 © 成都民用航空医学中心 COPYRIGHT ALL RESERVED
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机场东四路20号 民航西南管理局 电话:028-64932088
ICP备案:蜀ICP备19025497号